成人a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a大片在线观看-成人a大片高清在线观看-成人av在线播放-一a一级片-一 级 黄 中国色 片

您當前的位置: 正文

連云港海州中等學校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4年度)

信息來源:區教育局 發布時間:2025-03-22 20:14 閱讀次數:

1.基本情況

1.1學校概況

1.1.1 辦學歷史

連云港海州中等專業學校創辦于1958年,其前身是連云港市錦屏職業高級中學,2003年8月,與連云港市幸福路職業中學合并,組建為連云港市海州職業技術教育中心,2008年成功創建江蘇省三星級職業學校,2009年躋身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行列,2010年正式更名為連云港海州中等專業學校并沿用至今。

在校園文化與教育理念方面精心雕琢,獨具匠心。秉持著“厚德、團結、求真、創新”的校風,“敬業、愛生、善導、奉獻”的教風,“好學、精技、謙遜、善思”的學風,堅持“貼近產業辦專業,面向市場育人才”的核心思想,精準定位。學校致力于面向當地蓬勃發展的產業,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實用型人才,著眼于城市現代服務業的廣闊需求,精心打造服務型人才,緊密貼合現代先進制造業的前沿趨勢,全力塑造技能型人才。以培養學生扎實的職業能力和高尚的職業素質為根本使命,全力以赴為學生實現高起點就業、可持續發展就業以及優質就業。

1.1.2 基本情況

學校以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為目標,規劃未來深入推進產教融合。一方面,加強與本地優勢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依據行業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打造特色王牌專業。另一方面,大力提升師資水平,定期選派教師參加前沿技術培訓與企業實踐,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同時,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不僅強化職業技能訓練,還開展豐富的文化與社團活動,致力于將學生塑造為適應新時代需求、兼具專業能力與人文素養的綜合性人才,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校園面積約 33000 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931萬元,完善的設施設備為教學與實踐提供了堅實保障,推動學校持續穩步發展。

1.2 辦學條件

學校布局合理,建筑功能完善,為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等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學校校舍總建筑面積15048,生均占地面積22.18,生均建筑面積10.11。2023-2024學年,學校持續加大教學投入,實施校內實訓基地優化改造,開展信息化項目建設,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持續優化。學校共18個實訓基地,26個實習實訓室,對3個功能實訓室進行了升級改造,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為931.36萬元,生均教學設備值7639.85元。學校現有紙質圖書數量為36320冊,生均圖書數為25.08冊,電子圖書為51309冊,相比2023年度紙質圖書數量增加1800冊,電子圖書增加30103冊。

1.3專業情況

1.3.1 專業設置

學校結合連云港市創新型產業建設規劃,以共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為核心,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提高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適配度,動態調整專業,優化專業結構,強化專業內涵,培植專業特色,組建專業集群。學校現設有7個三年制中專專業,動漫與游戲制作、美術繪畫為學校特色專業。

1.3.2 專業群建設

學校建有校內數字化教學資源庫12個,涵蓋了校內全學科,實現老師們授課全資源共享。學校目前建有一個計算機專業群,包含計算機應用、計算機平面設計和動漫與游戲制作三個專業,學校以專業群建設為平臺,通過校企深度融合,與多家企業共同創建實訓基地、培養人才,實現產教融合一體化,完善協同育人的辦學模式。

近年來,學校積極投入,加大對學生實習實訓的建設,新增計算機實訓室、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實訓室、電工實訓室等,做到實訓基地滿足學生理、實、考的要求。計算機實訓基地擁有多個不同功能的實訓區域,配備了優質的同傳系統、交換機、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訓練操作臺等設備,能夠滿足學生在計算機應用、計算機平面設計,動漫與游戲制作等專業領域的實訓需求。學校專業實訓指導教師3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9人,實訓課程涵蓋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內容。

1.3.3 現代職教體系

為了促進中高職協調發展、系統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校積極做好中高職銜接工作,中高職貫通培養提升辦學層次,為學生打通“學歷+技能”雙提升的壁壘。學校繼續深化推進中高職銜接項目,深化與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高校的合作。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學校重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現有校外實訓基地15個,實時診斷學校專業與產業對應變化關系,及時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專業結構布局,確保專業建設的適應性、科學性、先進性。各項指標與上一年度相比基本持平。

1.4學生情況

2024年度學校招生人數427人,相比去年招生減少77人,全日制在校生為1448人,相比2023年度減少121人,其中現代職教體系“3+3”184人,比去年增長28人,職教高考班415人,比去年減少30人,試點舉辦綜合高中班在校生人數為41人。

2024學年畢業生476人,比上學年略有減少,其中現代職教體系“3+3”畢業生人數為77人,比上學年增加77人,職教高考班畢業生人數為122人,比上學年減少56人;2024學年現代職教體系“3+3”畢業生人數占學校畢業生人數比例為16.17%,職教高考畢業生占比為25.63%。

2024年學校在校生1448人,其中男生836人,占比57.73%,女生612人,占比42.27%,在校學生中女生比例相比上一學年下降1.86%,

1.5教師隊伍

2024年學校教職員工額定編制數為91人,教職員工總數102人,生師比為16.74:1,其中專任教師100人,專業教師數38人,“雙師”型教師26人,31位外聘教師,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專任教師占比為8.45%,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專任教師占比26.76%。

2.產教融合

2.1機制共筑

學校與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及市域產教聯合體接軌,拓寬與知名企業的合作領域,搭建校企合作服務平臺,踐行產教融合“先行者”的社會責任。學校通過加強產業學院的建設、共建產學研人才培養評價指標體系、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持續探索服務地區和行業經濟建設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2.2資源共建

學校每年邀請初中生來幼兒保育專業實訓體驗中心感受幼兒保育專業活力,以多種形式喚起學生探究興趣。校企共建班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參加實踐項目,提升專業實操技能。企業專家到校開設講座,多渠道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2.3人才共育

學校持續審核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體制建設,推進中國特色學徒制建設,加強學生企業實習和技能鑒定過程管理,系統規劃各專業考證要求,統籌人社系統考證和“1+X”證書,有效形成學生技能提升新局面。

2.4雙師共培

學校制定師資隊伍建設"十四五"規劃,推進雙師型教師個體與團隊建設,提升教師思政素質與教學能力,完善涵蓋教學創新、實踐成果、企業實踐等多維度的雙師評價標準,落實認定實施方案。開展學期前全員培訓、新教師傳幫帶、骨干教師外派研修,通過教研活動解難題,以教學比賽促提升,多措并舉強化師資培訓。實施名師領隊工程,依托名師工作室和教學創新團隊,輻射帶動教師隊伍整體提升。構建包含師德教育、專業成長、課程改革等領域的校本培訓體系,推進體系化培養,通過全員培訓更新職教理念,提升教研能力。通過企業實踐、技能培訓、產學研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與社會服務能力,實現教學與實踐協同發展。

3.人才培養

3.1立德樹人

3.1.1德育體系

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團員主題教育、志愿服務及紅色精神傳承等活動,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培養責任擔當與愛國精神。通過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運用案例教學和項目驅動塑造價值觀。舉辦班級文化主題月、憲法研學等活動,組織演講比賽、主題研討等實踐,提升學生道德素質與法治觀念。

3.1.2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

學校加強思政教育,提升學生道德素養。通過課程建設培養愛國情懷與創新精神,創新思政教學模式,構建課堂專題教學、實踐研修、網絡學習、多元評價四位一體體系。采用問題導向式專題教學,融合最新理論成果,推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學理論與實踐統一。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提升教師黨史教學能力,強化黨性教育,利用海州紅色資源打造沉浸式第二課堂。

3.1.3 五育并舉

學校組建專業過硬的教師隊伍,善用多元教學法。學生體質測試2023年1449人合格率91%,2024年1348人合格率升至92%,體育教學成效提升。2024年度245人獲職業技能證書(含文創設計、幼兒照護),因政策限制應屆生參考,較上年525人減少280人。

3.2教育教學

3.2.1 專業建設質量

本學年學校共開設三年制中職專業7個,涵蓋了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旅游、文化藝術、新聞傳播、教育與體育等專業大類。各專業建設團隊深入行業、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及時了解產業動態,堅持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進行專業設置與調整。召開校企合作及專業建設咨詢會,商討專業調整及優化、專業群建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完善、產教融合等。

3.2.2 課程建設質量

學校與無錫、常州、連云港多所合作高校及企業通過研討會確立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與南京理工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合作開展"中高職銜接自考專科",實現中專大專同步學習,自考過關率達90%以上,年均百名學生獲大專文憑。

學校通過企業調研構建"工學結合"課程體系,以崗位能力為導向開發三類職業能力課程,搭建五個教學平臺,建立理實一體化的模塊化項目課程與考核體系。

3.2.3教材建設質量

學校2023-2024學年共開設95門課程,其中36門選用國家統編教材,59門選用省編教材,面前暫無自編教材。在教材選用的過程中,學校重點關注知識的準確性、權威性和時效性,同時注意教材的創新性和多樣性,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實現學生的個人成長及社會發展的目標。

3.2.4 數字化資源建設與應用

學校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共建共享網絡課程,聯合校企提升資源質量。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增強課堂互動,激發學生多感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通過混合教學模式、專家培訓及教學競賽等舉措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鼓勵教師開發教學資源,促進信息化資源在日常教學中的運用。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通過數據分析優化實訓場景認知,深化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

3.2.5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健全師德考核體系,優化師資結構,推進雙師型教師培養。2024學年新增市級班主任名師工作室1個,通過企業實踐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推行"名師領隊"工程,以工作室帶動教師團隊建設。開展體系化校本培訓,更新職教理念,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規范教師培訓制度,組織多層次培訓活動,包括國家級企業實踐、省級教科研培訓、市級課程思政觀摩等,促進教師綜合素質提升。學校現有省級雙師型工作室1個(8人)、市級班主任工作室1個(9人),通過團隊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學經驗共享。

3.3技能成長

3.3.1 技能教育

學校堅持"四重"辦學特色,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模式提升學生技能。建立系統備賽機制,專人負責培訓選拔,制定訓練計劃并組織模擬競賽。開展職業資格鑒定,推進課證融通,現有4個1+X證書試點。

3.3.2 技能大賽

2023年組織30%以上師生參賽,6名教師和16名學生獲獎。

3.3.3 雙創教育

將雙創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領導小組和導師制。通過新媒體宣傳營造氛圍,開發特色課程體系。組織創業大賽、實踐活動培育創新能力,學生在烹飪、音樂等項目中產出創意成果。

3.4多樣成才

構建專業對接產業鏈模式,開發應用型課程體系。組建校企教材編寫團隊,引入新技術新標準,建設數字教材。共建智能實訓基地,實現校內完成崗前培訓。

2024年194人升學,其中貫通培養77人,職教高考117人。通過社團活動和志愿服務體系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組織社區清潔、助老宣講等公益活動,開展企業參訪促進社會認知,塑造學生社會責任感。

3.5就業質量

學校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在工作體制機制、就業市場、就業指導、重點群體幫扶、就業檢測等方面多措并舉,聚力發力,不斷提高就業工作質量和水平,努力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2024 年應屆畢業生476 人,就業人數(含升學)457人,就業率為 96.01%。其中升學 107 人,直接就業 340 人,對口就業(含升學)435 人,對口就業率 95.19%。直接就業的學生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企事業單位,有 325 人;第一產業 11 人、第二產業 122人、第三產業 203人。畢業生本省去向落實率 100%,月收入在 3960 元左右,自主創業率為1.78%,畢業三年晉升比例約為54%。各項滿意度與上一年度相比基本持平,略有提升。

4.服務貢獻

4.1服務地方發展

學校秉持“為學生創價值、為教師創機會、為社會創效益”理念,堅持職業教育方向,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服務地方經濟,助力學生成才。重點打造文化藝術、信息技術、現代服務等特色專業群,動態調整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政、行、企”深度融合。精準對接海州區產業需求,深化產教融合,創新培養模式,拓展緊缺專業。依托產業人才基地建設,構建綜合化實訓基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4.2服務行業企業

學校高度重視產教融合的中職實施路徑,將產業布局、行業引導、企業需求等社會經濟元素滲透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社會服務和質量評價等各個環節。在這一導向的推動下,學校教師的產業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科技服務團隊,他們充分發揮智庫作用,走進企業、融入行業,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為企業“排憂解難”將科技服務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每年學校都有一大批專業教師到對應專業的相關企業進行企業實踐。教師在企業實踐期間經常參與企業的技改項目,為企業提供技術理論支持。教師走進企業也有利于更真切地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便于更科學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實施人才培養。

4.3服務民生改善

2024年學校中職招生427人,涵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確保兜底招生。發揮人才技術優勢服務鄉村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對接薄弱鄉村提供技術政策支持,發放安全宣傳冊提升農戶意識。

強化社會服務意識,對接政府平臺打造培訓品牌,踐行全民終身教育服務宗旨。結合專業特色開展職業體驗,服務社區及企事業單位,增進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知。

立足區域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為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提升教師產業服務能力,推動專業內涵建設,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4.4服務區域協作

學校選派優秀的教師奔赴霍爾果斯市,承擔當地的教育教學任務。他們和其他援疆的教師全情投入、全力以赴,以點點星火、匯聚成炬的力量輻射帶動受援地學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援疆。

5.文化傳承

5.1傳承紅色基因

學校堅持教育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體驗充分結合,積極傳承紅色基因,通過豐富的活動,利用本土紅色資源開展實景化學習,讓學生在特色活動中錘煉思想,在實踐淬煉中挺膺擔當。以讀書日為主題的遠足研學活動,感受海州當地人文歷史的深厚底蘊;清明節抗日山祭掃活動,緬懷革命先烈 賡續紅色精神;市革命紀念館傾聽紅色故事,喚醒責任心;雷鋒車事跡學習,傳承雷鋒精神,踐行奉獻精神;鄧小平廣場研學實踐,厚植家國情懷,傳承使命擔當。

5.2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學生作為時代的希望與未來的棟梁,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圣使命。學校通過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以豐富多元的形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校園歌手大賽中專門設置 “古風新韻” 環節,學生們用悠揚的歌聲傳唱經典古詩詞。美術課堂與展覽活動鼓勵學生以畫筆描繪傳統山水畫卷,或是以現代創意詮釋古老神話故事中的形象,在色彩與線條間展現對傳統文化的獨特理解與敬意。此外,學校還積極拓展校外實踐渠道,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文化古跡遺址,開展民俗調研等,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5.3傳承工匠精神、勞模精神

學校通過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將工匠精神的內涵融入校風、教風和學風,以此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通過文化長廊、大國工匠事跡展等活動,讓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同時,在學生的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志愿服務、文體活動中嵌入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元素,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情懷。

6.國際合作

學校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追求品質、形成特色”的總體思路,立足于合作項目著眼于教育與教學水平提升,開展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持續引進國外相關專業的職業標準,發掘配套課程與教學資源、通用職業資格證書的本土匹配性。通過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加快主干課程的國際化進程,機電一體化、計算機網絡技術、動漫設計等主干專業的職業標準逐步與國外先進經驗融合適配,“嵌入式融合型”課程模式成效凸顯。

7.發展保障

7.1黨建引領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黨的教育方針核心地位,充分發揮黨支部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圍繞教育教學中心工作創新建設模式,推動教育建設邁上新臺階。

校黨支部將黨紀教育作為首要任務,落實黨組織領導責任。強化理論學習機制,引導教職工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通過思政宣講、紅色教育等多元形式開展30余次黨性教育活動,全年組織1場專家講座、4場書記黨課,扎實推進各項工作。

7.2政策落實

學校積極響應江蘇省出臺的《江蘇省 “十四五” 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省委辦公廳 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蘇辦發〔2022〕5 號)等多項政策,認真組織學習領會并大力宣傳貫徹相關文件精神,深入剖析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精準把握各級文件對教育系統部署的工作任務與要求。學校精心制定學習宣傳貫徹工作方案,梳理形成詳細的任務清單;積極借鑒并總結兄弟學校的優秀經驗做法,切實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校企融合、現代學徒制試點、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學生資等政策,大力推進辦學體制改革,有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學校專項經費與往年相比實現大幅增長。

7.3學校治理

學校推進多元治理模式,從黨組織領導、學術體系完善、民主監督強化到多方協同參與等方面提升治理水平。堅持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完善學術權利體系,推進民主監督,多方協同建設。

7.4質量保證體系建設

學校持續完善標準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貫徹、落實省市關于職業教育文件精神,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主動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主動加強專業建設與專業協同,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加快提高專業群建設水平,進一步完善教學標準體系和貫通培養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強化督導機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學生教學測評、教考分離、隨機聽課、教師訪談、教學質量分析專項調研、學生家長問卷調查等及時了解教學動態、學生學習狀態,開展多層面、多維度的診斷與改進,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在2023年的學業水平考試中,474人參加考試,全科通過率達77%。

7.5經費投入

學校做好財務預算管理,確保教育教學和各項重點工作的資金投入。“三重一大”項目必須經校支委會研究后上報并經上級部門批準才予以實施。對重大建設項目和資金使用進行專款專用,確保資金使用規范、安全、有效。 2024年撥付公用經費219.52萬元 與上一年相比基本持平,這些經費的投入改善了學校的教學條件,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8.面臨挑戰

8.1面臨挑戰

在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斷攀升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即將步入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機遇期,這同時也是學校面臨變革轉型的關鍵挑戰期。

其一,辦學觀念的轉變迫在眉睫,傳統觀念需向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需求的方向轉變;其二,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成為核心任務,涵蓋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等多個方面;其三,校企融合模式亟待創新,要探索出更緊密、更高效的合作模式,以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其四,教師隊伍建設刻不容緩,需打造一支既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又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8.2未來展望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國家職教改革方案和江蘇優質中職校建設標準,堅持“文化立校、創新發展”,打造省內特色中職院校。

一、強化黨建引領

優化黨建工作機制,創新“黨小組+特色服務”2.0模式,融入數字化元素,推動黨建與校務深度融合。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強化群團組織建設。

二、落實立德樹人

構建德智體美勞育人體系,深化“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建設,采用案例教學和混合式教學。推動班主任隊伍向“個體卓越,群體典范”轉型。

三、創新培養模式

推行模塊化教學,運用VR/AR技術加強實訓。深化“1+X”證書制度,推進“崗課賽證”融合。校企共建技能大賽,完善產教協同質量評價機制。

四、建設師資隊伍

升級“四維一體”培養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實施行業大師聘任計劃,建立多元教師評價體系,打造高素質教學團隊。

五、加強專業建設

建設2-3個高水平專業群,將AI、大數據等技術納入教學。共建國家級實訓基地,新增3-4個現代學徒制項目,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

六、構建治理體系

搭建智能化管理平臺,完善制度建設。運用大數據提升管理效能,優化專業建設委員會職能,激發基層辦學活力。

七、推進智慧校園

建設數字化教學管理平臺,深化校園文化內涵。推動企業文化進校園,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學校文化影響力。

手機掃一掃查看當前頁面